原標題:草間彌生的市場怪圈:供應越多,需求越大
Yayoi Kusama.Infinity Mirror Room - Phalli's Field (Floor Show), 1965. "Yayoi Kusama" at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.
Humleb?k.
1957年,28歲的草間彌生(Yayoi Kusama)正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輕藝術家。她厭倦了在家鄉日本所面對的保守主義和社會歧視,決意前往美國。草間彌生定居紐約,很快成為前衛藝術界的一員,并發展出數個極具代表性的藝術主題。她對色彩鮮艷的圓點特別著迷,有時會將整幅畫、整面墻或整間屋子都覆蓋上圓點,以至于完全抹去了圖案下原本的背景。她也創造了懸掛著彩燈的鏡面屋,讓參觀者仿佛置身于無盡延展的空間之中。被稱為 “無限之網 ”(infinity net paintings)的大型單色畫也是她的代表作品,繪畫上的每一寸都被重復繪制的圓環覆蓋。一圈又一圈,簡單的繪畫行為最終塑造出驚人的復雜畫作。當人們凝視畫作的表面,似乎能體會到來自不同角度的藝術張力。
Image by Yamashita Yohei, via Flickr.
盡管五十多年來,草間彌生堅持不懈地創作這些作品,但她的商業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。如今,憑借極高的銷售量和銷售額,草間彌生是少數幾位持續躋身于最暢銷在世藝術家之列的女性之一。是什么原因讓她擁有了現在極高的人氣,這對藝術市場又有什么啟示?毋庸置疑,草間彌生與消費主義的協作是她藝術事業復興背后的重要因素。但與此同時,她的作品也格外迎合了我們當下的 Instagram 時代。草間彌生的一生跌宕起伏,經歷了從紐約市中心到日本精神病院的巨大轉折。此后,一切又柳暗花明,她不僅登上了路易威登精品店的櫥窗,還擁有了更廣闊的藝術舞臺。
渴望名聲、積極反戰的紐約工作狂
Hervé GLOAGUEN.Saint Mark's place, near the Dom, NY 1967 (Third from the right is the artist Yayoi KUSAMA), 1967.
Galerie Arcturus.
1959年,草間彌生在她的首屆紐約展覽上展出了五幅大型的“無限之網 ”畫作。每幅作品都由數千個繪制于黑底上的獨立白色圓環組成。當時在《ARTnews》擔任藝術評論家的唐納德·賈德(Donald Judd)在評論中寫道:“草間彌生是一位原創畫家。這次展覽中的五件白色巨幅畫作非常厲害,既先鋒,又有很高的完成度?!彼又f:“(畫作中的)表達方式超越了東西方之爭。誠然,它確實兩者兼具,吸收了馬克·羅斯科(Mark Rothko)、克里福德·斯蒂爾(Clyfford Still)和巴尼特·紐曼(Barnett Newman)等美國畫家的特色,但它并非是東西審美的拼湊,而是徹底獨立的藝術風格?!睂τ谶@位“性格乖戾”的藝術家來說,上述這段話已經是極高的評價。他與草間彌生后來住在同一棟樓里,并建立起了長久且深厚的友誼。
Yayoi Kusama and Donald Judd in Japan, 1978.
Letter from Yayoi Kusama to Donald Judd, March 21, 1978.
© Judd Foundation.Courtesy of the Judd Foundation.
草間彌生是個工作狂。此外,她還癡迷于被人關注與認可,她渴望成名。不管是人、派對還是行為藝術,她都能成為事件的焦點。正因為草間創造了當時語境下極具挑釁性的作品,她也更容易受到眾人的關注。草間彌生用銀色填充畫布制作了許多形似陽具的物件,并將其覆蓋在桌子、椅子和鞋子之上。同時,她還組織了多起裸體反戰活動,其中一次就在布魯克林大橋上舉行——參與者們脫光衣服,草間彌生則在他們的身上繪制圓點。
與精神疾病共生、共事的日本時光
Yayoi Kusama, Dots Obsession, 1996.
Yayoi Kusama, Dots Obsession, 1997.
在美國生活了15年后,草間彌生于1973年搬回了日本。她曾有過反復發作的精神問題。1977年,當她的精神問題變得特別嚴重時,草間選擇將自己送進東京的清河精神病院(Seiwa Hospital for the Mentally Ill)。她依然堅持做一名活躍的藝術家,去附近的工作室工作,然后返回療養機構吃飯與治療。然而,藝術界很殘酷:一不現身,就會被淡忘。草間彌生從藝術雷達上徹底消失了,淪為20世紀50、60年代紐約藝術界史上一個有趣的注腳。
Yayoi Kusama. Traveling Life, 1964. "Yayoi Kusama" at Louisiana.
"Yayoi Kusama" at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, Humleb?k.
1990年代初,她代表日本參加了199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,再次獲得藝術界的關注。她的作品慢慢地重現于紐約、倫敦和洛杉磯的畫廊展覽中。在2000年代中期,她的事業加速發展,歐洲和美國的重要畫廊紛紛代理她的作品。她的崛起與亞洲財富的激增同步發生,那里的收藏家們都想要擁有草間的畫作。重要的博物館展覽也接踵而至,其中便包括2011年和2012年在紐約惠特尼博物館(Whitney Museum)、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(Tate Modern)、巴黎蓬皮杜中心(Centre Georges Pompidou)和馬德里索菲婭王后藝術中心(Reina Sofía Museum)舉辦的大型回顧展。
成功三要素:個人敘事、高產與“人人有份”
Yayoi Kusama mirrored Infinity Room at the Broad Museum in Los Angeles.
Photo via Wikimedia Commons.
個人敘事有時是收藏家購買藝術家作品的重要因素,對草間彌生來說更是如此。我記得有一次和一對年輕的收藏家夫婦聊起了這位藝術家。我問他們:“為什么選擇草間彌生?”
他們毫不猶豫地說:“她非??幔瑘讨谧约旱氖虑?。她忠于自我,不做任何道歉。她對世人嗤之以鼻,等著世界來主動接近她?!币曈X和情感對這對夫婦而言是融為一體的,他們買下了當時能買得起的最高品質的作品——一幅草間彌生上世紀60年代初繪制的畫作。關于草間彌生精神上的問題、強有力的決心以及長壽的秘訣,坊間有許多故事正在流傳,這也有助于一些收藏家理解她的作品,并向朋友作出解讀。與過去一樣,草間仍然渴望獲得關注。她的穿著打扮總是讓人過目不忘——戴著鮮紅的假發、穿著布滿圓點的衣服,坐著鑲有圓點的輪椅四處走動。
Yayoi Kusama with "Infinity Net" paintings in her New York studio, 1961.
Yayoi Kusama, INFINITY-NETS [YJKLL], 2017.
Yayoi Kusama, INFINITY-NETS [AAKN], 2016.
© Yayoi Kusama. Courtesy of David Zwirner, New York; Ota Fine Arts, Tokyo / Singapore; Victoria Miro, London; YAYOI KUSAMA Inc.
隨著知名度的提高,她的作品也越來越多。她開始雇傭工作室助手,重復翻新舊的主題,尤其是“無限之網”系列。她創作了不同尺寸、顏色和媒介的作品,包括新的“無限鏡屋”和大型南瓜雕塑。洛杉磯布羅德博物館(Broad Museum)的一間“無限鏡屋”現已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,也是自拍的首選目的地。她的作品非常適合成為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上的“網紅”照片。
雖然草間彌生的作品是概念性和高度情感化的,但人們也可借由其特有的圖像特性和令人興奮的美感,走入她的藝術世界。全球各地的收藏家都被她的美學所吸引:他們陶醉于畫廊和博物館的專題展覽,也傾心于今年東京銀座百貨公司呈現的裝置作品。她與消費主義的合作是她事業重振背后的重要因素。她欣然擁抱消費文化,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市場:2012年,草間彌生與路易威登的聯名極大地提高了她作品與生平的知名度。然而,她的影響力并不僅限于價值百萬美元的畫作,抑或價值數千美元的奢侈品手袋市場。只需支付適中的價格,草間彌生愛好者就可以購得授權的鑰匙鏈、鼠標墊、書鎮和圓點南瓜枕,擁有屬于自己的草間周邊。
Yayoi Kusama. Louis Vuitton Limited Edition Red Infinity Dots Monogram Canvas Keepall 55, 2012.
Heritage Auctions.
草間彌生的作品涵蓋了各個價位,從而刺激了需求——這是一個高供應量產生高需求量的奇怪案例。買家不必為了找到能買的東西而焦頭爛額。如果他們無法從代理她的畫廊中買到想要的作品,大可以去拍賣會上競拍,或者在即將到來的藝術博覽會上購買,還可以打電話給二級市場上銷售其作品的多家畫廊進行洽詢。對草間彌生的熟知并沒有導致人們的輕視,反而增強了對她的作品的興趣和需求?,F在,收藏家們愿意為她早期的重要畫作支付不菲的價格,這些作品為她如今愿景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2014年11月,一幅1960年創作的白色“無限之網”畫作以71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,創下新的世界紀錄——十年前,這幅畫的成交價可能只有現在的零頭而已。對于大多數藝術家來說,稀缺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。但對草間彌生而言,擁抱消費主義更有助于推動她作品的知名度和銷量,和當年的安迪·沃霍爾(Andy Warhol)如出一轍。
(圖片來源Artsy官方,侵刪。)